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80篇
  免费   243篇
  国内免费   398篇
教育   6585篇
科学研究   818篇
各国文化   73篇
体育   388篇
综合类   429篇
文化理论   9篇
信息传播   751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60篇
  2021年   215篇
  2020年   318篇
  2019年   149篇
  2018年   181篇
  2017年   191篇
  2016年   165篇
  2015年   231篇
  2014年   812篇
  2013年   1358篇
  2012年   1294篇
  2011年   1509篇
  2010年   989篇
  2009年   838篇
  2008年   1063篇
  2007年   1125篇
  2006年   1155篇
  2005年   943篇
  2004年   795篇
  2003年   737篇
  2002年   559篇
  2001年   473篇
  2000年   286篇
  1999年   99篇
  1998年   58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61.
Private supplementary tutoring became a widespread phenomenon in Japan during the 1960s. Since then, institutions providing tutoring known as juku have provided a wide range of services to supplement mainstream education. During decades of development, the shapes and functions of juku have changed in response to changes in schooling. Government attitudes towards juku have also shifted from rejection to collaboration, partly because juku have become so entrenched in Japanese society and can no longer be excluded from public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Collabo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juku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evident in a series of neoliberal policy choices and socio-demographic changes. Patterns underline a government move to mobilize profit-driven juku to serve the public good. The inclusion of juku in public schooling necessitates reconceptualization of the roles of juku in the educational landscape.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based on an overview of the chang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juku and schooling. It also identifies challenges in the collaboration, and explores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relationships between mainstream and shadow education.  相似文献   
62.
在高师院校实行学分制和基础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 ,师范院校历史专业课程体系面临着综合性、科学性、创新性、人文性和现实性等要求和挑战。构建师范院校历史专业课程体系必须坚持优化学科知识结构 ,拓宽学生知识面 ;注重学生科研训练 ,增强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凸现乡土意识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构建适应新形势的师范院校历史专业课程体系是造就高素质师范人才的必要步骤  相似文献   
63.
中国古代“博物”观念及其相关工具书具有鲜明的人文特征,反映了中国传统的知识结构和分类体系。西方学科分类意义的博物学概念在近代传入中国,据此,中国编辑出版了新式博物学教科书和辞书。考察中国博物观念及其工具书从古代到近代的演变,比较中西知识结构和分类体系的不同,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64.
我国教育史学科研究范式的反思与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教育史学科的传统研究范式具有遵循直线式进步教育史观、注重宏观的编年体研究、采用思想—制度模式划分研究内容、学术语言追求客观中立等特征。这些特征规范下的教育史研究已经无法满足现实教育改革的需求,时代要求教育史学科应体现研究的现实性、生动性、全面性和生成性,这就需要从以上几方面入手,实现研究范式与时俱进的转换。当前,研究范式的转换尚在史料建设、研究主体的素质及学科独立性等方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65.
邓小平不仅具有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而且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本文着重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历史经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以及群众观点等基本原理,论述了邓小平对唯物史观的运用、发展和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66.
进入新世纪以后,史学理论界针对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这一最敏感的问题,发出了不同声音。本文试图以近代上海八仙桥城区的研究为例,探讨如何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本原理指导下,借用其他学科的科学方法去研究城区史,完成新形势赋予史学工作者的伟大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67.
在以小说叙说历史的传统中,作家常以主体一客体的关系模式为前提,将小说主体意识的叙述身位设定成为超越叙述对象的“通古今之变”的理性主体,而《九月寓言》采用被述世界自在的“感觉器官”的叙述身位,为故事带来了物候时间的叙事视野及其对这一时间形式特殊的叙事处理。一方面,这一叙事视野突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淡化了故事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意识形态内涵,走向了历史的神话化;另一方面,对物候时间特殊的叙事处理,更在总体时间效果上消除了历史现身的形式,向神话发出了召唤。  相似文献   
68.
自从20世纪初顾颉刚等首倡“疑古辨伪”以来,学者多方寻求“重建古史”的途径。在重申“史官史职”与注重考古发掘的同时,对于古代“书体书例”的归纳总结亦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重建之路。  相似文献   
69.
学习型社会是社会发展的理想社会,也是最佳的社会形态。图书馆在创建学习型社会中有着其它文化机构所无可替代的作用;阐述了学习型社会与图书馆的辩证统一关系;分析学习型社会与图书馆的诸多一致性。  相似文献   
70.
西方传统历史哲学中一直隐藏着一种以“人”的理性、人性来解释历史、构造世界历史的话语模式,其实这正是人道主义历史观充当其逻辑底线的结果。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以人的生产实践活动为起点,抽掉产生于人类实践和生产活动之上的人性、理性作为历史解释之因,建构起以人类自身实践为基础的解释人和人的世界的历史观,从而就直接实现了对西方传统历史哲学解释逻辑的变革和超越。历史唯物主义创立后引起传统历史哲学的话语系统和建构系统都发生了不同的变化,使充满理性思辨和人性色彩的近代历史哲学转向更具生活世界蕴涵的新历史学和历史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